陈耀星:《华乐大典》——民族音乐事业的精神图腾
《中国民乐》:从《华乐大典• 二胡卷》谈起吧,您觉得这样一部巨著给业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出版近两年来,反响如何?
陈耀星:《华乐大典•二胡卷》这部巨著自出版至今,社会业内外一直认为,“大典”的诞生,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大喜事,是前所未有的一套高档、精美、别致、全面的民乐丛书。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老会长——朴东生先生和刘锡津先生带领下,学会全体同仁精心努力,还将陆续把民乐各专业结集出版。这样的编纂工作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活动,也给国家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胡卷”全面、集中地把二胡界的各种流派的创作、演奏、理论及二胡各个时期发展的历史大事记收集在内。因此,“大典”不光是一部经典的二胡工具书,更是几十年来民乐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形象之一,也是一种具有强大内在影响力的精神图腾。
这部巨著因撰写的时间近十年,随着时间推移和发展,有些人和事难免遗漏,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希望在适当的时间,或者再版时能做一些必要的充实和调整,达到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大典”中用的谱例和乐曲,只有线谱版,没有简谱版,有些非专业人士反映想要一本简谱版本的。我建议,其它专业是否可以考虑同时推出线谱和简谱版本,可会更大程度地传播和收藏。
《中国民乐》:作为资深演奏家,您怎样看待30多年来胡琴艺术的宏观发展?最大变化发生在哪个方面?
陈耀星: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长期关心重视下,胡琴这件乐器从农业文明的手工作坊产物,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半机械化生产精美乐器,在产量和质量上有了长足的提高和改进。
创作方面的收获可以说是最为丰厚的。作为开创二胡专业的先导,刘天华先生开创性地把二胡这件乐器从民间走入院校,开设了二胡课程,并创作了十大名曲和几十首练习曲。时至今日,各大音乐艺术专业院校都设立了胡琴专业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规范的教材,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尤为可喜的是,有作为的作曲家们为二胡创作出大量高水准的的优秀作品。如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刘文金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不懈探索精心谱写了大量优秀的民乐作品。特别在二胡作品方面更为突出,为二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胡琴发展史上的一块光彩夺目的里程碑。
近年来,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为胡琴创作、改编、移植了许多优秀且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使胡琴艺术的整体水准全面科学地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说心里话,胡琴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推动了胡琴演奏水平的飞跃。因此说,创作是推动胡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民乐》:胡琴胡是深受喜爱、传播甚广的一种民族乐器,您是怎样理解胡琴的艺术魅力的?
陈耀星:胡琴这件乐器,来源于民间,我们从事这个专业的人,要力图创作出优秀、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来回报民间,回归大众。无论在哪个时代,它保持魅力的要素就在于一定要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积极并准确地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因此,我们胡琴专业委员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2011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胡琴小型作品比赛,得到了海内外民乐人的高度评价,反响非常强烈,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赞扬。这种赛事,我们胡琴专业委员会明年还要继续举办,具体时间、地点请关注《中国民乐》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官方网站,也希望广大民乐人、胡琴人、作曲家踊跃参加。
《中国民乐》:胡琴的创作手法多元,广为流传的新老曲目为数众多,这是民族器乐创作中一个独有的现象。那么,您怎样看待不同创作手法的运用? 对于那些所谓“难懂”的作品,该报以何种态度呢?
陈耀星:胡琴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一定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好向前。
有些人对新创作的协奏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手法的作品感到难以理解、难演奏,这并不奇怪,也可以理解。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胡琴作品(除刘天华先生外)大部分创作理念和手法都是传统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演奏家自己创作并演奏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强调地方风格、旋律线条流畅,好听、好奏、好懂、有味道。广大听众也很容易接受和喜欢,利于推广和普及,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在群众中流传,经久不衰。
那么,一些借用了西方科学的作曲手法的作品的出现,我认为这也是近年来胡琴事业涌现出的一个可喜的现象。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要有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例如,有些人一开始听京剧,听不懂,看不懂,但是当你慢慢学习京剧的内涵,了解唱念做打、脸谱、舞蹈、身段、服装、道具、和文场、武场、曲牌、板式、锣鼓经等等,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名戏迷了。中国的琴棋书画亦是一样,它们都有一个入门的过程。那么今天的这些所谓“难”的作品,等你慢慢深入研究进去了,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严谨、规范、科学,并且有内容、有新意、有思想。只有深入研究后才有发言权,不妨请大家一试。
《中国民乐》:您认为,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胡琴艺术发展的前景如何呢?
陈耀星:胡琴发展的前景是可喜的。近年来学习民族乐器和喜爱民族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演奏民族乐器的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和考级普及工作有相当大的关系。胡琴这件乐器,不光在国内学的人很多,在海外学习胡琴的人数也相当可观。如果要从娃娃抓起,虽然他们将来不一定要从事这个专业,可对他们在开发智商方面有相当的好处的。要大力推广、普及胡琴艺术,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培养了一批会欣赏民族器乐的上帝,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大有裨益,是推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的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
《中国民乐》:作为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您最关注的专业话题是什么?
陈耀星:我最关注的话题是,希望海内外的胡琴人摒弃门户之见,要竭尽全力地把胡琴人团结在一起,为我们的胡琴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更多更好地为胡琴事业的明天创造出精品乐曲,更多更好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胡琴人才,更多更好地加速民族乐器的改革改良,用最大的力量和热情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
《中国民乐》:您认为从事音乐事业的人,最重要的品质或者素质是什么?
陈耀星:无论你做哪个专业,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人。这一点,对从事艺术的人尤为重要。艺术就是艺术家人格的缩影。人品即艺品,说艺有艺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有高尚的艺术品位,才能做到“德艺双馨”。这样的艺术家才能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谈到艺术素质,应该分为两种情况来说明。一是本身天生的艺术素养,从小对艺术就有感觉,有艺术细胞;二是后天的文化素养的到位,经过科学训练和培养而得到的积累。我个人认为,先天的素质再高,也不能缺少后天的努力、勤奋和科学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文化素质不到位,这样很难攀登高峰。反之,只要后天勤奋努力,这样也会达到应有的高度。
最后想说的是,胡琴事业要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包括创作的创新,演奏技法的创新和乐器制作的创新。只要创新精神的不断发扬,我深信,我们的胡琴事业必定会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