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的概况

简谱的概述
一,音的概况
1.音是什么?
很多教材上只讲“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而没讲是什么?我认为;音就是空气波!在宇宙中存在有很多种‘波’,电磁波.光波等等。空气波只有在有空气的星球存在,假如在太空中两个人对话,只见张嘴而听不到声音,所以在太空中是不存在声音的。这个“空气波”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请琴友们回答;声音在水中会是什么样的?
2.音(空气波)的物理属性
(1)音的高底;物体受力后每秒振动次数(即频率)决定音的高低。频率高音就高,频率低音就低。人耳可以感受到的频率是16Hz------20000Hz之间(Hz为赫芝),低于16Hz 的为超长波;高于20000Hz的为超短波。这些人是听不到的,而动物界中所感受到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2)音的长短;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3)音的强弱;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如对振幅不太了解的,我可以画个图来说明)
二,简谱的起源
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到18世纪中叶时法国思想家---卢梭,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代表唱名do.re.mi.fa.sol.la.xi这七个音的记录音乐的方式,在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整理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简谱记谱法。
19世纪末,简谱由日本传入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我国简谱记谱法的积极传播者,中国最早的简谱歌集---《学校唱歌集》就是他编写的,时间是1904年,(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记载)

简谱的记谱符号(A)
一,如何理解音名和唱名?
我们知道世界上什么事物和物体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汽车吧,“汽车”这个名称.是个大类的通称,各种汽车还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如;“大卡车”,“公共汽车”,“小骄车”,“吊车”等等等等。“声音”也是个大类的通称,各种声音也有自己特定的名称,而声音的特定名称是根据音的高低划分的,从人耳可以感受到的声高.都有相应的名称。声音的名称是以C,D,E,F,G,A,B7个英文字母命名的。中等频率(音高)的音,我们称为小字一组的c,d,e,f,g,a,b(频率大约在100多Hz到500Hz吧),再高点的音称为小字二组,三组.........等,而低的音称为小字组,再低的音就称为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等。所以不管是什么音(拍手的声音,说话.唱歌的声音,汽车喇叭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等),按频率(高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名称的。
而音乐中的唱名只有7个;“do,re,mi,fa,sol,la.xi,” 在简谱记谱时我们就用数字“1.2.3.4.5.6.7”来代表,不可能用唱名“do,re,mi,fa,sol,la.xi,” 去记谱吧,我们不要把“1.2.3.4.5.6.7”这个数字理解为唱名。用这些数字来记谱,是简谱的“简”之所在!
二,简谱中的音符与休止符 
(略)
三,四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符
我们知道,音乐中有的音长,有的音短,在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音符长,什么音符短。
乐谱中,我们把没有附加符号的基本音符叫做四分音符,如“1,3,5,2”等,一般情况下,四分音符为一拍,也就是说,将一个整体一分为四,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这个整体的是分之一。在音乐中,如果我们将这个整体界定为一个一个音符,称为全音符。而全音符所需要唱.奏的时值,就是四个四分音符时值的和,即四拍。
有了四分音符就有四分休止符相对应,“ 0 ”,没有任何附加符号的基本休止符。

简谱的记谱符号(B)
一,节拍与节奏的概念不要混淆!
很多音乐书对这两个概念解释的都很透彻,但越想讲透.就越罗嗦,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学就懂,就是不便记忆,有的还容易搞混这两个概念。我就尽量用简单语言解释一下;
‘节拍’ -----就是每小节里的拍子数。比如四分之二叫‘二拍子’,四分之三叫‘三拍子’,四分之四叫‘四拍子’.......等(以分子而言),这个‘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就是‘节拍’。我们要记住的是,拍子内的强弱关系;‘二拍子’是“强.弱”,‘三拍子’是“强.弱.弱”,‘四拍子’是“强.弱.次强.弱”。这个强.弱关系是在小节内构成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都有自己的强.弱构成关系,每一种强.弱构成关系的循环反复,就是节拍。
‘节奏’-----就是用强弱关系组织起来的各个音的长短关系。它指的是音的长短,节拍指的是拍数(因为有拍数了才有强弱关系)。它们的指向不同,所以就不会混淆了吧。我在一本书中看到,对‘节奏’是这样解释的;“由“强.弱”(二拍子)组成强弱关系的模式,就是节奏。”。我认为这个解释不但不准确,还 容易让读者混淆与‘节拍’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好象是在解释‘节拍’吧......。
二,拍子与拍号
拍子-----就是节拍的单位拍。比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就是四二拍子......等
拍号-----就是代表拍子的记号。它是用分数来标记的,分母表示以什么音符为一拍,分子表示每小节里有几拍。比如‘2/4’,‘3/4’分母是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分子是2和3,分别表示每小节里有2和3拍。
三,连谱号和连音线
有些乐曲采用多行乐谱同时演奏或演唱时,要用‘连谱号’连接起来。通常有两种,一种叫花连谱号“{|”,用于钢琴,电子琴,扬琴,古筝等等演奏曲谱。一种叫直连谱号“[|”,多用于合唱.合奏的曲谱。
连音线-----就是记在音符上方的弧线。也有两种,一种叫同音连音线,它将两个音高相同的音连接起来,表示将两个音的时值相加,读谱时只唱.奏一个音高,也叫‘延音线’。另一种叫异音连线,它将几个不同音高的音连接起来,表示这几个音要唱.奏的连贯.圆润。

我们在拉二胡时是不是要体现每个节拍里的强弱关系呀?也就是说强的时候弓子是不是要拉重一点,弱的时候弓子是不是拉轻一点,节拍里的强弱关系主要是起什么作用?
首先“节拍里的强弱关系主要是起什么作用?”,后面的问题就不解自明了。
您先看这个:“。. . 。. . 。. . 。. . 。. . 。. . 。. . 。. . 。. . ”和“。。。。。。。。。。。。。。。。。。。”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一个点表示一个音,“。”表示强拍音,“. ”表示弱拍音,这是3/4拍的曲目,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没有了强弱关系看起来也乱,且盯不住哪到哪了....。具体的说,比如十六分音符的“1232 1232 1232 1232....”如果没有强弱关系的话,到中间就变成“2321 2321....”或“3212 3212..”了,如果音程再复杂点,那就更乱套了。做个实验;您用嘴连续说“明白了 明白了 ...”三个字,每个字的强度一样,发音时间(长短)一样,别人听了就是“白了明”,另一个听的是“了明白”(要是字数多了就更乱了),听不明白您在说什么。如果把“明”字有意说的重点,不管你连的多快,大家都能听懂说的是什么。这就是“节拍里的强弱关系主要是起什么作用”!
如果二胡只是模仿哪种声音,可以不去管强弱关系......,如果用二胡演奏音乐的话,那就必须强调节拍!强拍就要拉的重点,否则就是没有起伏“乐音串”,您说能有情感吗?当然很多乐曲的强弱,是根据情感的需要而变化的。又如《蓝花花叙事曲》中[抬进周家]的第一小节里的高音滑音“7”,虽然在第二拍是弱拍,也应该强奏!因为就这个“7”(不稳定音)恰巧体现了蓝花花的“死不相从”的倔强劲,这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小特点吧,可惜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二胡在演奏乐曲时,应该注意重拍的处理。一般的练习曲,我们可以按节拍来练习。

网站首页    器乐理论    简谱的概况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