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锣的介绍
云锣
云锣,是蒙古、满、纳西、白、彝、藏、汉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民间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用于音乐实践中。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一 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墩,《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也是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元代云锣还用于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宫中壁画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锣早期已用于道教音乐。元代的史籍和壁画看来,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锣。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 《扬州画舫录》记载着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音云锣。据《清史稿》载,云锣在清代宫廷音乐中已广泛用于御前仪仗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导引乐、铙歌及铙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等。清代曾有《云锣谱》传世,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传》一出戏中用过云锣。《云锣谱》后由梅先生赠予好友宋先生。该《谱》详尽地介绍了云锣的音律和每面云锣的规格尺寸。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锣体铜制圆形,锣面凸起,平坦无脐或稍有弧度,锣边与众不同,除垂直于锣面外,并与锣面呈平行向外伸延,有一圈平面锣边。在平面锣边上钻有三或四个锣孔,穿以丝线,按其音位排列悬挂于锣架木格中。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平面锣边直径9.7厘米-11厘米,锣面凸起1.3厘米-1.7厘米,锣面直径7厘米-8.5厘米,根据音的高低,十面小锣的大小厚薄略有不同。锣架木制,高76厘米、宽50厘米,分成三扇,左右两扇各分三格,中间一扇分成四格,每格宽13.4厘米、高12.8厘米,三扇都插在一个木柄上,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锣棰木制,柄长33厘米左右,一端置木制棰头。也有竹片制柄,牛角制头的锣棰。演奏时,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或将木柄抵在桌子上,右手持单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少;也可不持木柄,将锣架放于桌面上,上部垫高成为斜面,或斜靠于墙、支架于地面上,双手各执一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多。云锣的音位排列,因地区和乐种的不同而有异,音域分别为g1~b2、a1~d3。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所用云锣正调的音位排列与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成书于1764年)所载十面云锣音位排列相符,是较为古老的排列法。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十面云锣音位排列:宫二六二户。
|
尖工
|
|
凡
|
尖尺
|
尖上
|
六
|
五
|
乙
|
工
|
尺
|
上
|
云锣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主要用于历史比较悠久的鼓吹乐、吹打乐和佛教、道教音乐中。在苏南吹打、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河北吹歌、山东鼓吹、山西鼓乐。
舟山锣
舟山锣,我国民族敲击体鸣乐器。因源于浙江舟山群岛而得名。又称套锣、十面锣("十"泛指多数)。由多面音高不同的群锣组成。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后纳入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流行于全国各地。
我国东南沿海的舟山群岛,由大小七百多个岛屿组成。早年往来于岛屿和陆地之间的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每到一个码头,船工们都要用欢快的锣鼓声迎送旅客,锣和鼓不断增加后,便将大小不同的几面锣用一木框固定,挂在船壁或竖在船头由一人敲打。久而久之,这种敲锣打鼓便演变成为码头锣鼓。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普陀县业余文艺演出队,为表现解放后人民的欢腾情绪,在码头锣鼓的基础上,吸取民间乐曲《大跑马》、 《细则》等曲调,首次创编了锣鼓曲《码头锣鼓》。后经舟山海防文工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进一步加工改编,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1957年,民间器乐合奏曲《舟山锣鼓》,以其丰富多彩的锣鼓音响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获得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舟山锣的形制以前很不统一,上海音乐学院1962年使用的舟山锣为十面,1974年中国艺术团演奏《渔舟凯歌》用的舟山锣为十一面,此外还有七面的舟山锣。锣的数量多少,是根据乐曲音色的要求和具有一定的音高而设置的。
现代舟山锣
现代舟山锣,响铜制成。多由十一面或十三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音色各异的锣混合编组而成。其中有大锣、苏锣、虎音锣、仿苏锣、奉锣、手锣和小锣等。最大的锣面径45厘米,最小的锣面径13厘米,悬挂在一个木制锣架上,由一人演奏。演奏舟山锣时,可使用单棰或双棰击奏,以用单棰者较为常见,演奏技巧与云锣大致相同。舟山锣没有严格的固定音高,各锣的音色明显不同,它常在锣鼓曲和器乐合奏中使用,最适于表现喜庆、欢乐和热烈的情绪,有时也用于独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色彩性乐器。
舟山锣的传统曲目有《将军得胜令》、《万花灯》等。在许多新创作的吹打乐和民族管弦乐曲中,都采用了舟山锣,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丰收锣鼓》、《渔舟凯歌》、《舟山锣鼓》和《在农村俱乐部里》等。在《渔舟凯歌》中,充分发挥了舟山锣复杂的演奏技巧,表达出人们忘我劳动的热情,最后又以舟山锣的高难度快速演奏作结束,有着极强烈的艺术效果。舟山锣在《舟山锣鼓》中,与定音鼓和管弦乐器交相奏鸣,表现出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愉快情绪。